马丽主演电影《水饺皇后》上映:市井烟火中的人间传奇与时代回响

  近日,一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电影《水饺皇后》引发了广泛关注。影片以独特的视角、细腻的笔触,将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位青岛姑娘臧健和(马丽饰)的创业传奇故事搬上银幕,在展现个体奋斗的同时,也勾勒出一幅充满人情味的时代画卷。

  上世纪七十年代,命运对臧健和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。这位青岛姑娘带着两个女儿被迫流落他乡,无依无靠。为了维持生计、抚养女儿,她白天在餐馆洗碗,夜晚还要去擦车,独自扛下生活的重重压力。然而,生活的苦难并未将她打倒,为了冲破命运的束缚,臧健和毅然决定卖水饺谋生。从最初的水饺摊无人问津,到后来门庭若市,这其中的艰辛与坚持令人动容。而在这段艰难的创业路上,嘴硬心软的红姐(惠英红饰)、仗义的华哥(朱亚文饰)、善良的糖水伯(袁富华饰)等市井人物,都给予了她无私的帮助,成为她创业路上不可或缺的力量。

  导演刘伟强此次回归市井题材,展现出了他深厚的创作功底。熟悉刘伟强的观众都知道,他过往作品多以大男主戏为主,如《风云雄霸天下》《头文字D》等。然而,在《水饺皇后》中,他却成功塑造了一位坚韧不拔的女性创业者形象。这得益于他善于通过大环境与角色的对比或衬托来完成角色塑造。他将臧健和放置在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环境中,街头摆摊、茶餐厅、屋邨邻里关系等场景细致地呈现了1970 - 80年代香港的市井生态。在这里,功利主义与温情并存,臧健和既会遇到善良的邻居和热心帮助她的人,也会遭遇饭店老板的压榨等不公。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角色的层次,也让观众看到了那个时代复杂而真实的一面。

  影片中,惠英红饰演的红姐堪称市井江湖的缩影。她刀子嘴豆腐心,作为房东,面对形形色色的租客,她有着自己的生存手段,一出场便显得咄咄逼人,设定各种规矩。但她内心善良,能共情臧健和的困境,从未真正为难过她。在她身上,体现了市井社会在精明强干中所保留的人情温度。而袁富华饰演的糖水伯,则是臧健和创业路上的引路人。在臧健和最困难的时候,他用一碗汤圆给予她温暖和力量,带着她摆摊,为她让出摊位,帮助她吆喝,却从不居功自傲,让臧健和明白,能有今天是她自己的努力。这些角色共同构成了影片中充满人情味的江湖,让观众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衬与温暖。

  《水饺皇后》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精彩的市井叙事和鲜明的人物塑造,更在于它对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关系的深刻探讨。电影开场于1977年,这一年许式喜剧红遍大街小巷,香港电影伴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进入新时代,而内地也在次年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纪元。这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,男尊女卑的旧思想与新思潮相互碰撞。臧健和流落香港,正是男尊女卑旧思想的受害者。她在民宿中遭遇的种种歧视和挫折,反映了时代的局限性。然而,她并没有被时代所束缚,而是凭借着自己的坚韧和努力,与时代对抗,最终用小小的水饺改变了自己的人生。

  从1977年到1985年,臧健和的水饺生意从无人问津到门庭若市,再到升级为速冻食品实现产业化,这一过程隐喻着社会从手工业向商品经济时代的转型。同时,她的故事也象征着中国产品走出国门,与时代发展的脉络紧密相连。但影片并未着重展现传统手工艺产品与标准化商品流程之间的碰撞,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人情味的传承上。即使水饺从手工食材变成了标准商品,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却始终未变。

  《水饺皇后》就像一碗热气腾腾的水饺,承载着个体奋斗的艰辛与荣耀,也散发着浓浓的人情味。它让我们看到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中国人面对困境时共同托举、相互帮衬的处世逻辑永远不会改变。这份在市井烟火中绽放的人间传奇,将激励着更多的人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,勇往直前,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。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