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东极岛》:银幕内外共铸英雄魂,中国电影工业再攀高峰

  近日,由管虎执导、朱一龙领衔主演的电影《东极岛》在全国公映,凭借震撼的视听语言、饱满的人物群像与深沉的精神内核,引发观众强烈共鸣。影片以1942年“里斯本丸”沉船事件为背景,通过渔民阿赑带领乡亲舍命救援盟军战俘的传奇故事,将个体命运与家国情怀交织,既是一曲人性光辉的赞歌,亦是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准的集中展现。

  群像与孤胆:阿赑一角撑起影片筋骨

  《东极岛》前半段以多线叙事铺陈东极岛渔民的生存图景:老渔民的倔强、年轻船员的热血、妇孺的坚韧……每个角色均有完整弧光,群像戏的扎实功底让观众迅速代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。然而,影片真正的考验在于后半段——当灾难降临,如何通过一个核心角色凝聚全片精神力量?

  阿赑的塑造堪称“中国影史最难角色之一”:他既是深谙水性的渔民领袖,又是背负族人命运、践行“以命换命”信念的孤胆英雄。导演管虎坦言:“这个角色需要演员同时具备专业游泳技能、极限体能、细腻演技与精神共鸣,缺一不可。”最终,朱一龙的入选被观众盛赞为“天选阿赑”。

  朱一龙为贴近角色,提前半年进行高强度潜水训练,甚至考取专业救援证书。片中他纵身跃入汹涌海浪、徒手砸开舱门救人的镜头,均为无替身实拍。更难得的是,他精准捕捉到阿赑“粗粝外壳下的柔软内核”:面对族人误解时的隐忍、为护弟弟周全的牺牲、对救命之恩的赤诚回报……朱一龙以克制的表演传递出角色炽烈的情感,让观众感叹:“阿赑不是演出来的,他就是从历史中走来的英雄。”

  “硬”与“软”的交融:朱一龙与阿赑的精神共振

  朱一龙曾言:“饰演阿赑是一种使命。”这种“使命感”贯穿拍摄全程。为呈现角色长期海上劳作的体态,他减重15斤并晒黑皮肤;为理解渔民文化,他随剧组驻扎东极岛数月,学习方言与捕鱼技巧。制片人透露:“有一场夜戏需在零下5度的海水中浸泡三小时,朱一龙拒绝使用热水袋,坚持让身体自然颤抖以贴合角色状态。”

  阿赑的“硬”是担当,朱一龙的“硬”是敬业;阿赑的“软”是悲悯,朱一龙的“软”是共情。影片中,阿赑对妻子说“苦我来吃,你一定要获得尊重”,对弟弟低语“你要岁月静好”,对获救战俘承诺“带你们回家”……这些台词经朱一龙低沉磁性的嗓音说出,瞬间击中观众泪点。有影评人评价:“朱一龙用表演证明,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无所不能,而是明知代价仍选择前行。”

  视听盛宴与历史回响:管虎的工业化美学

  作为中国战争题材电影的标杆导演,管虎在《东极岛》中再次展现其宏大叙事与细腻情感并重的风格。影片开篇用长镜头掠过东极岛的礁石、渔船与灯塔,冷色调画面暗喻危机四伏;沉船戏份则采用水下摄影与实景搭建结合,逼真还原舱内缺氧、海水倒灌的窒息感;招魂仪式一场戏中,摇曳的火把与村民的哽咽吟唱交织,将东方生死观诠释得淋漓尽致。

  技术层面,影片突破传统战争片范式:动态捕捉技术让海浪冲击船体的细节纤毫毕现,杜比全景声营造出360度环绕的紧张氛围。尤其当英国战俘唱起《蒂珀雷里之路》,歌词中“还有一万英里到家”与银幕上异国他乡的孤魂形成强烈反差,引发全场抽泣。有观众感慨:“管虎用电影语言完成了对历史的深情致敬。”

  群像高光与女性视角:遗憾与突破并存

  尽管影片整体获赞,但部分观众认为女主林月(化名)的人设稍显单薄。相较于阿赑、老船长等角色的多面性,林月作为岛上教师,其抗争命运、协助救援的戏份略显功能化。不过,管虎通过几场关键戏弥补了这一缺憾:林月冒死传递求救信号时的果决、目睹战俘受难时的颤抖、与阿赑诀别时的含泪微笑,仍让观众记住这位“柔肩担道义”的女性形象。

  此外,影片对配角群像的刻画令人印象深刻:瘸腿老兵阎王为战友复仇的爆发戏、少年水手钟馗从怯懦到勇敢的成长线、村民们从冷漠到团结的心理转变……每个高光时刻都印证了管虎的创作理念:“英雄不是一个人,而是一群人在黑暗中互相照亮。”

  结语:银幕上下,皆是英雄

  从历史真相到艺术再现,从演员淬炼到工业升级,《东极岛》的成功绝非偶然。它让我们看到,当创作者以敬畏之心对待历史、以工匠精神打磨作品、以赤子之诚塑造角色时,中国电影完全有能力攀登世界高峰。

  走出影院,海风似乎仍拂过面颊,阿赑的呐喊与战俘的歌声在耳畔回响。这或许就是电影的魔力——它让观众铭记:英雄从未远去,他们只是换了个模样,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“岁月静好”。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