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城武刘青云领衔主演《风林火山》:香港类型片内省反思的独特之作
一般来说,仅看一遍电影便撰写评论存在一定风险,但近日看到诸多关于《风林火山》的评论后,笔者难抑表达欲,遂提笔写下这篇影评,旨在就片论片,与大家友好交流。
“厚黑”表象下的深度分离
“异见者”长评将《风林火山》情节描述为“黑吃黑”的链条,认为是对“厚黑学”的鼓吹。然而,电影情节与作者态度存在明显分离。影片中的“反转”几乎预先被揭露,在动作场面发生前,观众便知晓背叛必然出现,且“立场”预先挑明,毫无隐瞒。例如古天乐和卢冠廷行动前互相告知。电影未将“反转”作为操控观众的工具,而是以疏离态度呈现。刘青云随梁家辉收缴毒品,这批毒品实则由他自己控制,毒贩开火时,刘青云径直从房间退出,没有传统类型片中漂亮的借口,笨拙的背叛尽显无遗。由此可见,《风林火山》与渲染权谋的《无间道》、强调危险浪漫的《枪火》等片有着根本性差异。
拍摄方式彰显的独特态度
《风林火山》拍摄人物的方式别具一格。人物总是正面面向镜头,缓缓诉说困苦或撒着不太高明的谎,更像是对着摄影机忏悔。有人认为电影的高级灰使其成为时装秀,但在笔者看来,它更像一个灰白的审讯室。影片提纯了语言和面孔,平整的面光让所有人物都暴露在光明之下,与类型片中常见的侧面或背光俗套背道而驰。我们许久未看到梁家辉和刘青云“毫无爆发力”的表演,这种表演方式构成了对香港类型片的巨大反讽与反思。演员们带着过往角色的残余,以清醒冷淡的口吻重新叙述自己,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。
黑白色调蕴含的现实深意
最初得知《风林火山》将是一部黑白片时,笔者也曾不屑,以为不过是如《罪恶之城》般高对比、重阴影的粗暴风格选择。但在影院观看后,发现其黑白是一种贫瘠、疲惫的黑白,源自阴谋的重复和人物的疲惫。它的美学养料来自一系列当代黑白片,如《上帝难为》和《味》。《风林火山》以明晰的人物姿态平衡了剥削倾向。就像蔡明亮在《良夜不能留》里描绘“反送中”后的香港,信息残缺造就涂鸦,《风林火山》中那堵涂有难解标语的墙,以及雪对痕迹的掩埋,都暗示着当历史被涂抹、信息衰减时,我们便会步入一个黑白的世界。麦浚龙的黑白并非抽离现实,而是源于现实。
对港片兴衰的理性审视
港片的兴衰是一个复杂的话题。从60年代至90年代,香港凭借经济和文化优势向东亚和东南亚倾销港片,随后自90年代中期开始因经济下滑、政治收紧等原因走向衰落。这种衰落和限制也是《风林火山》漫长制作的原因之一,而非为了“悬吊影迷的期待”。说《风林火山》终结了香港类型片是不公平的,港片已千疮百孔,港产警匪类型摇摇欲坠,此时进行内省的类型反思恰逢其时。就像我们不会把传统西部片的式微归结于《搜索者》,也不应把新好莱坞的终结归咎于《天堂之门》。
《风林火山》以清晰的当代眼光,小心且努力地重述香港的混乱。它是香港电影的“鬼”,在这鬼影幢幢的雪地上,或许会出现香港电影新的躯体。这部冰冷、邪性、诡异的影片,延续了麦浚龙强烈的作者风格,构建起一个半架空的香港,多线叙事中每个人物都游走在是非善恶之间,有着自身逃不脱的困境。刘青云的表演传递了导演的邪性口味,高圆圆冷艳狠辣的形象加上全粤语台词让人眼前一亮。它是一部各方面都很独特的香港类型片,以后或许也很少见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