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晓明主演电影《阳光俱乐部》上映 现实与浪漫交织的“现实主义”新探
近日,演员黄晓明现身成都,为10号在成都举办的《阳光俱乐部》超前点映场宣传造势,这部影片以其独特的故事与风格引发了广泛关注。

独特故事:多元议题下的温情与荒诞
影片聚焦轻度智力障碍群体、独身老年人爱情以及抗癌治疗等多元现实议题,乍一看,会被自然地打上“现实题材”的标签。故事中,已到不惑之年却智商认知停留在孩童时期的吴优,在单身母亲沈丽萍的悉心照顾下无忧无虑地生活。他加入“阳光俱乐部”成为高级合伙人后,母亲却突患重病。哥哥吴迪作为医生全力救治,而吴优却坚信“阳光”能治愈一切疾病,踏上了别具一格的救母之旅。
这种设定下,影片充满了幽默感。当吴优和吴迪面对母亲病情,理性手段无计可施时,他们采用看似荒诞的方式希望母亲活得更久,错位预期带来了诸多笑点。然而,笑着笑着,观众又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悲剧内核,这是小人物的悲剧,充满着温暖之下的悲凉。导演魏书钧以这种独特的方式,将现实议题融入富有戏剧性的情节中,打破了传统现实题材影片的刻板呈现。
风格融合:打破创作僵化的超然表达
魏书钧在影片中展现出了超凡的创造力与自由度,打破了内容与形式在当下院线创作里几近僵化的刻板印象。他将作者风格与大众议题努力结合,让观众重新思考“现实主义”的真正内涵以及观众所需的“现实主义电影”。
影片在形式表达上抽离而浪漫。贯穿电影首尾的美国歌手Bobby McFerrin 1988年创作的《Don't Worry,Be Happy》,这种轻快的爵士乐风格,与看似“在做传销”的蔡博士画面形成强烈反差。这种反差让人联想到贾樟柯《山河故人》最后几分钟放《go west》的场景,实现了风格的大融合,既有贾樟柯式的现实质感,又有魏书钧独特的荒诞风格,还融入了黄晓明所代表的某种文艺气质。魏书均式的荒诞以及看似意义不明的剪辑在影片中随处可见,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。
演员表现:突破舒适区的精彩演绎
不得不说,魏书钧与黄晓明的合作堪称天作之合。黄晓明去年主演的《戴假发的人》和魏书均的《河边的错误》在气质上十分相近,这类文艺片适合反复品味琢磨。在成都超前点映场现场,黄晓明本人谦逊儒雅,与观众交流互动自然且贴心,总是把C位让给观众合影,尽显亲和力。
近年来,黄晓明不断尝试舒适区之外的作品。尽管最近几部电影票房不尽如人意,但其中蕴含的文艺表达想法十分明显。从《戴假发的人》到《阳光俱乐部》,他都在努力突破自我。《阳光俱乐部》中,他饰演的吴优角色独特,将其孩童般的天真与面对母亲病情时的执着演绎得淋漓尽致,让观众看到了他作为演员的多样性和可塑性。
市场意义:文艺表达的探索与期待
《阳光俱乐部》是一次将作者风格与大众议题结合的宝贵尝试。在当前电影市场中,这类影片为观众提供了不同于传统商业片的观影体验。它没有一味地迎合市场,而是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,通过独特的故事和风格,引发观众对现实、对人性、对生活的思考。
虽然文艺片在市场上面临着诸多挑战,票房成绩往往不如商业大片,但《阳光俱乐部》的出现无疑为文艺电影市场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。它让观众看到,电影不仅可以是娱乐的工具,更可以是表达思想、传递情感的载体。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像《阳光俱乐部》这样的影片,在艺术与市场之间找到平衡,为观众带来更多有深度、有温度的作品。
